/tmp/phpB5FADI   

 

一、成語「守株待兔」源於《韓非子·五蠹》中的一則寓言故事。以下是這則成語故事的完整版(附上翻譯與寓意):

(一)原文:

宋人有耕者。田中有株,兔走觸株,折頸而死。因釋其耒而守株,冀復得兔。兔不可復得,而身為宋國笑。

(二)白話翻譯:

宋國有一個農夫在田裡耕作。他的田中有一棵樹樁。有一天,一隻兔子飛快地跑過來,正好撞在那棵樹樁上,折斷了脖子死了。農夫撿到這隻白白得來的兔子,非常高興。

從此以後,他就不再耕作了,把農具放在一旁,整天守在那棵樹樁旁邊,希望還能再有兔子撞死在這裡。

結果,兔子再也沒有來過,而他也因為不事生產,成了全宋國人嘲笑的對象。

(三)成語寓意:

「守株待兔」比喻死守經驗,不知變通,妄想不勞而獲。也用來諷刺那些希望僥倖成功而不肯努力的人。

(四)延伸用法:

  • 否定句用法:我們不能守株待兔,應該主動出擊,尋找機會。

  • 比喻某人懶惰不肯付出:他整天幻想中樂透,簡直是守株待兔

 

二、更深層學習: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深入了解:

(一)背景與作者視角:

出處與時代背景:

  • 出自《韓非子·五蠹》。

  • 《韓非子》是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所著。

  • 故事目的並不只是寓言,而是韓非藉此批評社會現象,主張變法圖強。

(二)作者意圖:

  • 韓非用「守株待兔」來諷刺那些墨守成規、不知變通的人。

  • 這不僅是批評普通百姓,更可能影射當時一些保守的政治官員。

三、哲理與現代應用:

哲學層面:

(一)機遇與行動的關係:

         一次幸運不代表成功可以複製。真正的成就來自持續的努力與主動出擊。

(二)思維慣性與改變:

         如果我們一直沿用過去有效的方法而不願創新,最終會被時代淘汰

(三)成本與效益:

         守株雖不花力氣,但等待成本極高;而耕作雖苦,卻穩定可期。

四、故事角色心理分析:

(一)農夫心理:

         他經歷了「偶然成功 → 過度期待 → 行為僵化 → 社會淘汰」的過程。

         心態是典型的 僥倖心理懶惰驅動

(二)旁觀者(宋國人):

         社會對這種人多持譏諷態度,這是一種集體價值觀對「努力」與「變通」的肯定。

五、現代生活中的對應案例:

(一)商業:一家企業曾因某個產品熱賣而成功,卻固守該產品,不再創新,最終被新興競爭者超越。

(二)求職者曾靠關係獲得一份工作,便不再提升自我能力,結果失業後長期找不到新機會。

(三)學生:曾靠運氣猜中考題一次高分,便不再認真讀書,結果成績每況愈下。

六、思考問題(可作為討論或作文題):

  1. 你曾有過「守株待兔」的經歷嗎?結果如何?

  2. 成功究竟靠機遇還是努力?

  3. 在 AI 時代,哪些「守株待兔」的行為可能會讓人被淘汰?

  4. 有時「守」也是一種策略,那什麼情況下可以等待?又什麼情況必須主動?

 

/tmp/phpAeJzc2  

 

/tmp/phpHmfFUF  

 

/tmp/phpWTPzzX  

📽️ 搭配動畫觀賞時間約30秒,適合親子一起看完後討論 💬➡️👦👧 教小學生的時候,我們可以這樣問他們:
1️⃣ 你有沒有「像那個農夫一樣」期待不努力也會有好結果的時候?👉 例如:沒讀書就想考100分?不練習就想跑第一名?
2️⃣ 如果你是那個農夫,你會怎麼做呢?💡(可以讓孩子發揮想像力,說出不同的結局!)
3️⃣ 除了這個故事,你還聽過什麼成語也是說要「自己努力」的嗎?
📚 像是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、「滴水穿石」等等~
💬 歡迎留言你和孩子的想法,我們一起聊聊「等兔子」的現代版!
 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etty835153龜龜 的頭像
    betty835153龜龜

    阿龜仔的部落格

    betty835153龜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